【撰文/鄭少凡】
|
近年漁業署也在幾個漁港內設置了遊艇碼頭,圖為宜蘭烏石港遊艇碼頭。(攝影/李唐峰) |
|
每逢週末假期,出門旅遊總會遇上擁擠的交通,尤其各大旅遊景點更是擠滿了遊客,想偷得浮生半日閒都很難。
但是,發揮想像力,換個場景,當假日出遊可以避開陸地的擁擠,不用再塞車人擠人,而是開著遊艇,倘佯在海洋中、優游碧海藍天,是多麼愜意的事……
台灣人的休閒生活,離這樣的想像還有多遠?
2012年8月,國內的遊艇法規建立了,號稱「海上解嚴」。「遊艇」在法規上獲得定義後,民眾駕遊艇出海遊憩方便許多,台灣堪稱邁入「遊艇元年」。
台灣是全世界有名的遊艇製造王國,卻沒多少人使用遊艇。法規解禁對於民眾的親海文化能有多少助益?在遊艇元年接下來的日子裡,台灣的海上休閒生活將有甚麼轉變?
歷史矛盾》長久戒嚴 海洋發展受限
史學家連雅堂在《台灣通史》裡面形容台灣為「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台灣歷史的發展向來與海洋密不可分。四面環海的台灣,本島海岸線約長1,356公里,若再加上澎湖主要島嶼,則海岸線總長1,730約公里。
但在現實生活中,台灣人跟海洋的關係卻很生疏。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海岸線成了海防與軍事重鎮,在30歲以上民眾的記憶中,海邊是阿兵哥看守的地方,在海岸旁遊蕩會被告誡請回。戒嚴時期國防部以警備總司令所屬的四個警備總隊和二個大隊負責海岸防衛,就是把海岸當作警備作戰的思維展現。
台灣遊艇帆船協會理事長陳柏叡1980年代就開始玩帆船,他回憶起早年在海邊玩帆船時,還曾經被老士官長叫上岸罰站。
宜蘭頭城大里社區的街道設置,或許可以當作戒嚴時期海岸與民眾之間的關係縮影──在南北向的大里街兩旁,一東一西分別由海防部隊與派出所鎮守著,海防部隊營房後的哨站高塔,是社區裡最高的建築物,「阿兵哥」與「警察仔」是這個大多居住著漁民的小鎮裡,習以為常卻又突兀的景象。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台灣於1987年解嚴,但海岸線卻沒跟著解禁,政府還是用「禁止」與「管制」的思維看待海岸線。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後,戒嚴時期令人聞風喪膽的警備總部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2000年海巡部將部分業務移交至新成立的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剩下的編制經過多次改變後,最後成為今日的後備指揮部。
國際法定義,12海里內都是該國的領海,長久以來民眾卻不能在自己的領海自由活動。在近年法規解禁前,出海採申請制,民眾想出海遊憩必須經過複雜程序的申請與安檢,在出海前一星期就必須備妥證件給海巡署,而開船前還得經過海巡人員的檢查船隻及清點人員。
別小看檢查這簡單的動作,它可是會讓遊玩的興致一掃殆盡。台北市帆船協會總幹事郭廷祥解釋:「今天若有十艘船要從港出去,檢查一艘船20分鐘,檢查完三個小時就過去了!」台灣區遊艇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張學樵也表示:「在基隆(檢查)也許還行,但在新竹還有漁船要檢查,漲潮時間就那一點,花幾小時你看他們受不受得了!」
【完整內容請見《看雜誌》2013年8月號;訂閱電子雜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