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花橘子;圖片提供/張老師文化公司】
是否曾經想過,面對他人的誤解,你/妳通常有什麼樣的反應?也許感到莫名而憤怒,和對方起了爭執;也許深感委屈,而自怨自艾。然而,當我們自認這是「負面情緒」的同時,往往又深覺是不好的,急忙想要拋開……。
生命裡,小自每一刻的生活感受,大至人生的重大事件,無論悲傷、憤怒或喜悅,「情緒」皆隨時伴隨著我們。8月的炎夏午後,一百多位聽眾,帶著各自不同的情緒經驗步入講堂,聽長期致力於情緒研究的曹中瑋老師,分享與情緒奮戰多年的心得。
「每個人的『情緒』都應該被自己和他人溫柔地理解和對待。」曹中瑋開門見山地說出自身心中的理想情緒境地。「當人們經歷不愉快的情緒時,會感到痛苦、想逃開,不自覺地對情緒產生怨懟,這是對情緒的誤解。」曹中瑋說,其實讓人們感到痛苦的,往往並不是情緒,而是發生的事件本身。
她表示,情緒其實是有「積極功能」的,「我們之所以會感受到情緒,是它要提醒我們,事情有些狀況,我們必須去面對、處理。若不去理會,情緒就會更大聲、更用力地提醒你,在你的心裡運作。」
人的腦中,分為原始情緒中樞(主要為杏仁核及海馬體,記憶危險片段)及高級情緒中樞(大腦皮質,最主要為前額葉,管控情緒)。情緒發生時,原始情緒中樞因應的作用力相當強大,這時,主控理性但作用力較小的高級情緒中樞,便呈現驚惶失措的狀態,無法運作。
曹中瑋說:「因此,當情緒真的被激發時,是不太能以理性去管控的。這給我們很大的警惕,要好好地管控情緒,必須要『防範於未然』。」
對此,她提到「覺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瞭解自己對情緒的「認知」:「當情緒來臨時,你/妳會有什麼想法?」例如挫折來臨的時候,自己會想什麼?痛苦時想什麼?……或者哪些事情比較容易引發自身的情緒或對方的強烈反應?然後,必須要減少這些刺激的直接/快速發生,或是在情緒爆發前,適時離開現場。
「每個人都可以嘗試覺察自己的情緒週期,並刻意記錄,才能將容易引發自身情緒的部分引領出來!」
人生的際遇經常是突發且變幻莫測的,情緒的來臨,有時也並非能夠全然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曹中瑋說:「其實,情緒的本身是不需要去控制的,來了,也會走。情緒是可以全然被接納與瞭解的。」「但是,情緒的表達和後續動機性的行為反應,就必須要控制。」
情緒的表達包括可以觀察自己與他人,在情緒發生時的非語言訊息(表情)、眼神以及副語言(說話語氣、音量)等等。「動機性行為則是後續被引發出來的。我們常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都記得這個恨,並做後面的長期規劃,是情緒引發的動機性行為反應。」因此,當人們受到強烈不愉快的情緒經驗時,會產生怎樣的反應與後續的處理方式,是需要被關心的。
曹中瑋提到,每個人都有情緒的天生差異,例如情緒反應的強度、引起情緒刺激的反應域,以及情緒本質(正向或負向)皆因人而異。在自身或協助他人面對情緒時,她提出完形治療創始人Perls所說的「只有放棄改變之後,改變才可能發生。」
「所謂的『放棄改變』,其實是一種『全然接納』的精神。」曹中瑋說,情緒的發生,唯有真正地欣然接受,才能好好地面對事情,去處理它,並放下它。
期盼每個人都能從「接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開始,更加地去理解情緒,嘗試與情緒有更好的相處,從中必能有前所未有的體會與美好發生!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完整內容請見《張老師月刊》2013年9月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