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經濟日報今天起推出「全球名家瞭望2014」系列專欄,由重量級國際決策官員、金融市場權威,以及學術界巨擘執筆,為讀者解析今年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大勢,掌握投資時機。
此一系列專欄是與世界知名的新聞評論機構Project Syndicate合作,邀請到的執筆名家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南韓總統朴槿惠、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拉加德、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秘書長拉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國際金融炒家索羅斯,以及微軟公司創辦人蓋茲等,每周一至周五見刊。
2013是日本經濟從20年的停滯轉折的一年。未來將因為出現所謂的「工資驚奇」而更加光明。
9月以來日本政府、商界和勞工領袖間的激烈討論,正產生良性循環—工資增加帶來更強健的成長。
截至目前,我參加了四次會議中的兩次,其他參與者還有財務大臣、經濟大臣、勞動大臣、豐田汽車的豐田章男、日本工會聯合會主席古賀伸明等人。每次會議後,我都有充滿信心、歡欣鼓舞的感覺。
讓我們面對現實。日本的通縮壓力已遠超過十年。在我擔任首相之初,我啟動觀察家所稱的「安倍經濟學」政策組合,因為長期以來,只有我國的名目工資水準處於負成長狀態。
我第一次看到統計數字時吃了一驚:自2000年以來,日本工資水平以平均每年0.8%的速度下降,而美國和英國名目工資平均每年成長3.3%,法國則成長2.8%。1997年,日本受薪員工總收入為279兆日圓,到2012年卻降到244.7兆日圓。
換句話說,日本受薪族在過去15年收入減少了34.3兆日圓,這個數字比丹麥、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的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還大。只有這一趨勢得到扭轉,日本經濟才能重回長期成長軌道。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的資本狀況不再不足。我還記得,15年前日本公司淨值比率低到什麼程度--不到20%,而歐洲和美國為30%。
因此經濟學家說,日本公司的行為可以用過度借貸來形容。
現在情況已經改觀。由於過去15年來公司獲利力持續成長、且企業持續去槓桿化,負債水準大幅降低。就淨值比率而言,日本公司目前已與歐洲和美國等量齊觀。
我驕傲地說,安倍經濟學在更根本的層面取得了成功:我們重新振作了日本的集體心理。在我的政府執政一年中,認命的思維已被無限可能的想法取代,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東京贏得2020年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舉辦權。
其結果是,華爾街投資人開始長期看好日本市場。
這就是安倍經濟學的前兩支「箭」—積極的貨幣政策和靈活的財政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那麼第三支箭—藉一系列政策促進民間投資、從而讓生產力成長維繫日本的長期復甦—又如何?
有人說,與第一支和第二支箭不同,第三支箭實現起來很困難。我不否認:根據定義,結構性改革要比貨幣和財政政策花更多時間。
許多政策需要立法,而國會過去幾個月已投入大量時間在這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國會審議曠日廢時,觀察者也不應見樹不見林。
從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談判,到設置特別放寬管制區,我的政府竭盡全力催化經濟復甦。
「工資驚奇」也出現在這裡,因為只有在長期遺失的公司獲利力與工資的環節重新建立後,對住房、汽車等耐久財以及整體家庭消費的投資,才能讓日本擺脫通縮、走向經濟可長可久的道路。
「工資驚奇」的靈感來自荷蘭。1980年代初荷蘭人形成一個共識:為了維持就業,雇主和員工應共同分擔馴服猖獗通膨的責任。這個共識被寫入1982年的瓦聖那協定(Wassenaar Agreement)。
如今,日本也正迎接類似的全國共識,或可說是荷蘭共識的反向版:政府、主要產業和勞工組織應合作提高工資和獎金(同時提供促進生產力的誘因)。
不消說,工資水準應完全由管理階層和工人來決定。但同樣正確的是,政府、商界領袖和工會之間新達成的共識,已促使愈來愈多公司承諾大幅提高工資和獎金。
這就是「工資驚奇」的根本內容。它將是一個全新的現象,將與5兆日圓的大規模財政刺激,共同克服提高消費稅帶來的潛在不利影響。最重要的是,它將繼續讓日本經濟運行在可持續成長的軌道上。這一點我可以肯定。
(編譯吳國卿)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